51收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纸币

银币 中国古代银币有哪些?

时间:2024-06-09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纸币

唐五代白银已出现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向。此外还出土了安庸调银饼等,系上贡的租税性质银两。宋代银币已成为国家法定货币的一种,民间与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区域的限制,通行全国,也是当时纸币的兑现基金。但白银在宋代尚未充分获得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其形式仍以锭为主,呈扁平砝码状

古代银币有多少种

古币是指古代金属的铸币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古钱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类铸币和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共分为以下共13种。
  1、贝币又叫齿贝,由在热带海水中的咸水贝壳打磨穿孔而成。一般为乳白 色,大小轻重基本相同。贝币始于殷代,当时贝是一种贵重物品,贝币的使用经 夏商周三代,在我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币贝大致有六大种类:即货币、 拟枣贝、伶鼬榧螺、阿文绶贝、大小孔式贝化、背磨式贝化。
  2、秦半两又叫两锱钱,秦始皇所铸,为当时全国惟一通行的钱币。秦半两 外圆内方,钱文高突,朴拙浑厚。
  3、圜钱又叫圜金、圜法、环钱,为战国中期出现的铜质圆形货币。此币制 造简单,携带方便,比布币更为优越,圆形货币最终取代布币。圜钱币中部有圆 孔和方孔两种,圆形圆孔者,无郭;圆形方孔者,周缘有郭。其重量大致在 12 克左右。
  4、六泉隶属西汉王莽货币中的极品,为收藏家们所重视。六泉为:小泉直 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今日壮泉和中泉存 世稀少,成套的价值连城。
  5、五铢有西汉、东汉五铢之分,其中东汉五铢比较有名。此钱始铸于汉武 帝元狩五年,体圆孔方,外廓较窄,直径 2.5 厘米,重 3.4—3.5 克。五铢钱较 秦半两轻便精美。但在流通时间长,数量极多,因此不值钱。
  6、布币流行战国时期,上面文较复杂,自一个字到四个字,有 100 多种。 早期的布币有用于装柄的銎,即空首、釿布、圆足布、平足布、尖足布、三孔布 等币种,但面文无雷同,所以无版别之分。其中三孔形制极为独特,圆首,圆肩、 圆足,布首与两足又各有一孔,故称三孔布。而且面有文字多记赵国地名。稍后, 布币扩大到秦、周、晋、宋、鲁、燕等国。
  7、金错刀亦称“错刀”。王莽于居摄二年所铸高面值仿古刀币。身形如刀, 环扣大钱,青铜所铸,刀身铸“平五千”三篆字,环郭用黄金镶错“一刀”二篆字, 表示一个金错刀可当五千钱用。
  8、制钱,明清两代制造的铜钱。因其形式、文字、重量、成色皆有定制, 所以叫制钱。
  9、元宝,最早使用“元宝”一词为唐肃中宗乾元元年。到了元代,元宝便以 银锭的形式开始流通,一般上面铸时间、地点银匠的姓名。
  10、刀币是春秋时期由渔猎工具刀削演变而来。它通常由狭长弧形的刀身、 带裂沟的刀柄及柄端圆环三部分组成。可分为针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圆首刀 和平首刀。齐国是使用刀币的主要国家,齐国的刀币,厚大精美,面文书体隽秀; 燕国的刀币,形制单薄,刀体较宽,背文复 杂,面文有一个“明”字,故称明刀;赵国的刀币,刀身直,刀首圆,今日多称其 为直刀和圆首刀,赝品极多。
  11、开元通宝,唐高祖李渊废五铢后所铸宫廷赏赐钱,重一两,我国币制 中的一两十钱制由此时起源。其面文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由唐初书法家欧阳洵 书写,字体端正有力。制作轮廓深峻,精美绝仑,十分珍贵。开元钱的出现宣告 了自秦开始流通了 800 多年的半两和五铢两种货币的终结,“通宝”一词从此被历 代王朝所沿用。
  12、对钱,亦称“对品”、“对子钱”,是指同一种钱的钱文、大小、内外轮廓、 厚薄和铜质完全相同,惟采用不同的书体,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可以成为双 配对的钱币,又叫“和合钱”。对钱始于南唐,盛于北宋。南唐所铸“开元通宝”, 篆、隶成对,开创对钱之先。此外,北宋天圣、明道、元丰、熙宁、政和、重和、 宣和等币均可作对。
  13、招纳信定,有铜、银、金三币,南宋初年刘光世为招降纳叛所铸的凭 信钱。钱文旋读,背文有“使”字和押文。因其不属流通货币,所以传世稀少。为世界珍币之一。

中国古代银币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银铸货币。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的银铸货币。20世纪60年代中期,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外包金银箔铅饼的殉葬冥币,说明楚国已经使用了圆饼形式的银铸币。1974年在河北战国时中山国遗址发掘出银质贝币 4枚。同年在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出土了18块银布币,其中空首布 1块,平首布17块,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银铸货币。中国的银质货币分银两和银圆 2种。银圆系近代仿外国银圆的产物。银两是中国古代的秤量货币,要检验其成色,秤定其重量,确定其价值后,才能充当货币使用。它的形制与规格,随时代不同而异。主要有棒(铤)、圆饼形、扁平(铤)、马蹄形、船形、秤锤形等形状。宋以前多称为铤,宋改称为锭,元以后总称为元宝。 汉代 汉代的银币,多在赏赐、租税、赎罪、珍藏,或与外国通商时使用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法定银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铸造的白金三品,以银锡合金为币材,质色纯白。第一种为圆形龙币,上有龙纹,叫做“白选”,重八两,每枚价值四铢半两铜钱三千文。另一种为方形马币,上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还有一种为椭圆形龟币,以龟甲为币纹,重四两,值三百,但它是“虚币”,不久即废。西汉末期,王莽于居摄二年(公元7)开始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银货”二品,“普通银”每流八两,值钱一千文,“朱提银”每流值钱一千五百八十文。 魏晋至隋代 银币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内地贸易中,用银币作大额支付的已越来越多。这一时期银币的主要形式有银铤、银饼等。1955年在南京光华门外黄家营5号六朝墓出土有银五铢2枚,是仿照铜钱而制,可能并非用于流通。 唐五代 白银已出现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向。有些大额支付都用白银,其他如租税、赏赐、进奉、布施斋僧、军费岁计官俸赎罪、馈赠、赈恤救灾、债务等等,也有时用白银,尤其在岭南交广地区,“买卖皆以银”。唐、五代银币有铤、饼、钣、笏、笋、船形和银钱等。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银质“开元通宝” 421枚,当时大概还不是通货。此外还出土了安庸调银饼等,系上贡的租税性质银两。1956年陕西西安大明宫又出土了苗奉倩、杨国忠进奉的五十两大银铤。1962年陕西蓝田县关村庙还发现一块“壹铤重贰拾两”的小银铤。这些银铤多在面背刻凿有阴文,内容是进贡人的姓名官衔、年份及事由等。 宋代 银币已成为国家法定货币的一种,民间与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区域的限制,通行全国,也是当时纸币的兑现基金。但白银在宋代尚未充分获得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宋代白银的形式有多种,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几种。大锭重五十两,小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大锭两端多呈弧状,束腰形,上錾文字,记有地名、用途、重两、官吏、匠人姓名等。宋代银锭已屡有出土。1955年湖北黄石市石寨山出土了 293件,大小不等,总计约重达3400两。1958年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也曾出土了5件。 此外,宋代宫廷还铸造过许多金银钱,作为冥钱殉葬、赏赐馈赠及娶亲时的撒帐钱或洗儿钱等,湖南长沙出土的“庆元通宝”银钱及传世的“太平通宝”银钱均属此类。 金代 章宗承安二年(1197)曾铸造“承安宝货”银币,自一至十两分为 5等,每两折钱二贯。这是中国有法定计数银币的开始。金朝民间多以银论价,交易完全用银1981和1985年在黑龙江省先后发现了5枚金代“承安宝货”银锭,面值均为一两半,重59.3克,字迹、库部押记及形制几乎完全相同。此外,还发现过正隆、大定、奉和年间的银锭。 元代 白银的货币作用日趋发展,不仅借贷、俸饷、爵赏、赐功、劳务报酬、大宗交易及税收用银,物价也以银来表示,甚至发行纸钞的准备金也用白银,以银为本位。这时期白银已经确立了它的货币地位,成为元代民间的通货之一。其形式仍以锭为主,呈扁平砝码状,大的五十两,上面多阴刻地名、监纳、库使、库副、提举司、秤子、银匠等名称。至元三年(1266)开始将银锭称为“元宝”。另外,元代还曾铸造过“大朝通宝”“至元通宝”、“元贞通宝”银钱及一种寺庙所造的供养钱等。 明代 英宗即位(1436)后,白银已体现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的货币职能。嘉靖时,用银就更为普遍,当时的田税、徭役、商税、盐税、关税和其他税收,都一律折银征收官俸和国库开支也用银支付。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生意也都用碎银交易。这时白银最终排挤了纸币,并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明代银币的形式仍以银锭为主,最大的锭重五百两,一般元宝仍重五十两,还有各种小银锭和碎银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及地名。另外,明代还铸有大小不同的银钱,如“永乐通宝”、“万历通宝”、“天启通宝”及万历年间的各种“矿银”等。明代的各种大小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清代 银两已成为法定的本位币,银两与制钱具有主辅关系。银两作为本位币的地位,到1933年废两改元时才被取消。清朝银币的名称和形式,种类繁多,各地银币也有自己的名称。大体可分为 4种:第 1种是元宝,俗称宝银,呈马蹄形,重五十两;第 2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十两,又称小元宝;第 3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似馒头,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也叫小锭;第 4种是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称,重量在一两以下。 清朝晚期,由于外国银圆大量流入,充斥市场,为了抵制洋圆,挽回利权,兼以补银两与制钱之不足,始自行仿铸银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在福建、台湾、浙江、上海、湖南等省,先后仿铸了各种式样的“银饼”和“银钱”。光绪八年(1882),吉林省首先用新式机器试铸过银圆,称为“厂平”,不久即废,未正式通用。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两广总督张之洞奉命在广东创办钱局,购置机器,铸造“龙洋”,各省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均先后设厂,自铸本省的“龙洋”。宣统二年(1910),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单位为圆。清代银圆面有“光绪元宝”、“宣统元宝”或“大清银币”字样,背刻铸蟠龙纹图案。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 9成。在流通中按个计数使用。据统计,清末铸银圆总计达 2.8亿枚。
    推荐阅读
  • 邮币卡成为绘画艺术的新希望

    相比于传统的绘画作品,邮币卡可以通过邮寄、交易等方式更方便地流通于全球之间,使得绘画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欣赏和收藏。其次,邮币卡作为一种小型的艺术品,可以更容易地被大众接受和收藏。另外,邮币卡作为一种集邮形式,拥有更丰富的题材和创作方式。最后,邮币卡作为一种收藏品,具有较高的保值和升值潜力。综上所述,邮币卡作为一种集邮和钱币收藏形式,将绘画艺术与其结合,成为绘画艺术的新希望。

  • 邮币卡收藏标准解读如何识别高质量的收藏品

    同时,了解邮币卡的常见赝品特征和制造工艺也能帮助辨别真伪。选择较高品相评级的邮币卡能够获得更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通过参考市场上的历史交易记录和专业评估机构的行情报告,可以更好地评估邮币卡的价值和投资前景。

  • 邮币卡收藏心得分享个人邮币卡收藏的经验和故事

    我是一个邮币卡收藏爱好者,从小学时开始便对这门艺术感兴趣。当时,我被它的精美图案和印刷工艺所吸引,于是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和购买邮币卡。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在一家古玩店里发现了一张非常特别的邮币卡,它是一张RareStamp。通过他的分享,我更加了解到邮币卡收藏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更是一种传承和宣扬历史文化的方式。邮币卡收藏不仅需要耐心,也需要学会鉴别和评估。

  • 聚焦玉器收藏市场的动态与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玉器收藏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的动态和趋势。由于稀缺性和珍贵性,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高端玉器成为投资者青睐的对象。在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高端玉器的价格一直呈现出上涨的趋势。最后,文化保护与传承成为玉器收藏市场的重要议题。政府和相关机构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玉器收藏市场的监管和保护,同时加强对相关文化知识和技艺的传承和培养。

  • 邮币卡收藏与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的关系研究

    市民通过参与邮币卡收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本地区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

  • 玉器中的神话传说古老故事在瑰丽玉器中重现

    后羿的妻子嫦娥一不小心吞下了这颗仙草,随即起身飞向月亮,成为了月宫的仙子。后羿每年在中秋节的时候都会向月亮祈福,而人们则会在家中摆放玉兔和玉嫦娥的玩具,以此纪念嫦娥奔月的传说。伏羲和女娲是神话中的创世神,他们创造了天地万物。伏羲则教人类制作工具、种植粮食,并开创了文字。无论是雕刻的嫦娥奔月,还是刻有伏羲女娲故事的玉器,都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让人们感受到神话中的传奇和美丽。

  • 邮币卡类收藏大事件回顾这十次交易再次改变行业格局

    这是中国首次发行的金银纪念币,也是中国收藏界的一次重要里程碑。这也引起了对中国科技文化收藏的兴趣。这个事件标志着香港邮币卡行业向中国内地市场的渗透,对内地邮币卡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个系列的发行,引发了对中国生肖文化的新一轮热潮。

  • 玉器的音乐表演与舞台艺术

    玉器的音乐表演与舞台艺术是指利用玉器作为表演道具或舞台装置来展现音乐与舞蹈的艺术形式。玉器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艺术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象征着贵族身份和高雅文化的象征。它具有独特的材质、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音乐表演与舞台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玉器的光泽和色彩可以与灯光相结合,产生迷人的视觉效果,为舞台艺术带来独特的韵味。

  • 邮币卡类收藏品交易与拍卖行业趋势预测

    未来,收藏家和交易平台将更注重邮币卡的品质和真实性。但总体来说,随着邮币卡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收藏者群体的壮大,该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增长。

  • 识别邮币卡市场风险百度规范下的投资策略建议

    邮币卡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因此需要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