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收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纸币

粮票 一种交换的凭证,粮票在中国什么时候废除的?

时间:2024-06-2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8 栏目名: 纸币

如不采取果断措施,我国粮食市场必将出现严重恐荒及混乱局面。严重威胁新生政权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由政府计划供粮的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对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轻者行政拘留、没收非法所得,重者判处管制、劳动教养、有期徒刑等。议价粮,与国家统一定价的平价粮不同,价格可按市场需求上下浮动。

粮票什么时候取消的

粮票1993年的时候取消的。

1984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的日子,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收藏价值

粮票自身是没有价值的票证,但凭粮票可买到国家牌价粮食,实际上粮票成了一种有价证券。粮票的面值等于国家牌价粮价与市场价之差,1993年后中国已取消使用粮票,粮票很快进入了收藏品的行列,全国集“粮”爱好者也在不断扩大,近两年在香港、澳门特区和欧美一些国家高价购买竞相收藏中国粮票中的珍品。

随着时间推移,集粮热的升温,粮票收藏品市场也必将上扬,只要掌握好收藏粮票的基本原则,投资收藏粮票前景十分可观,粮票曾作为中国的第二“货币”,在中国历时40年,它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一种交换的凭证,粮票在中国什么时候废除的?

1993年。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扩展资料:

粮票分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划拨粮票四种。面额大小不等;粮票中又分大米、面粉、粗粮等。军用粮票还分军用粮票(带钱的)和军用价构粮票(不带钱的)两种。

粮票走入家庭,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粮票退出家庭,走入收藏家的家中,又是一个时代的开始。

粮票的出现还要从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说起。

1953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不说,朝鲜战争尙未结束,粮食激镇问题是摆在了党和政府面前的重大问题。

建国头几年,粮食一律由政府掌控,以征为主,以市场收购为辅。到了1953年农产品需求迅速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加剧,农产品成了稀缺资源,甚至一度引发粮食危机,粮食短缺严重。

一些粮食主产区完不成粮冲模食征购任务,而粮食销售量却不断攀升,京、津两地的面粉不够供应,到了必须实行配售的地步。

如不采取果断措施,我国粮食市场必将出现严重恐荒及混乱局面。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全面波动,逼得工资上涨,波及工业生产,其他一切都会受到影响。

这不利于国计民生,只利于富农及投机商人。严重威胁新生政权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当时主持经济工作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向中央建议釆用"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的方案,名称叫做"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在这一背景下,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就是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粮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粮票的出现,"统购统销"制度的出台,在那个年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历史上,如果遇到灾荒年代,国家无法通过统一调配粮食缓解危明判粗机。

甚至连都市的粮食都难以保障,进而造成政权危机。通过统购统销,由国家直接控制农产品资源,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并促进了新中国政权的稳固。在那个年代,确实是"粮食定,则天下定"、"物价稳,则国家稳"。

以至后来,我们国家遇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这两次大灾难之所以没有出现粮食供应严重的失控局面,应该说,与统购统销制度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密切相关的。

粮票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要票证。获取的主要途径,由城镇居民凭粮食户口、居民粮食供求本等到指定的国有粮店兑换。

粮食关系与户口紧密挂钩,公安部在人口统计中把由政府计划供粮的城镇居民划为"非农业户口"。最初的粮票釆用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从1985起改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并存、混用。

面额有半两、壹两、贰两、伍两、壹市斤、贰市斤、伍市斤、拾市斤、伍拾斤市斤甚至百市斤等。

在那个年代,粮票堪称是"疯狂"。城镇居民迁徙户口时,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叫做"粮食关系"。对于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

如果居民工作调动,从甲地到乙地,除办理转移户口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没有粮食关系就等于没有饭吃。

那个年代既便手里有钱也是买不到食品的。农民如果家中有病人住院,需由医院出具住院证明,拿原粮(毛粮)到所在乡镇粮油管理所兑换少量粮票,以解决病人吃饭问题。

1969年下半年,我在连队任司务长,部队训练施工任务繁重,每人每月45斤定量,并且还有40%的粗粮(粗粮有玉米面、高梁米、玉米馇子、小米等);伙食费只有每天0.45元,加之家属来队等因素,伙食很差,只能维持填饱肚子。

部队买粮持军用粮票到指定粮库买粮,在北京我们都在马莲道粮库,一般每月一至两次。粮库按粗细配额供应粮油。

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各个城市最繁忙最热闹的要数粮店了。粮店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景,每月有那么几天,粮食部门会把粮票发放到粮店,粮店再发给居民。

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发孩子先去排队,然后,大人再拎着面袋油瓶赶来替换孩子。买到粮后,再小心翼翼扎紧口袋离去。

由于市场商品的奇缺,那时的票证制度为保障供给、稳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当年人们想买短缺商品时,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要凑够这些必须的票证。由于稀缺,粮票和其它票证一样,粮票有时被人们在黑市上买卖交易,用粮票换鸡蛋或者其它商品,这在80年代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不过,这样的交易被称之为"投机倒把",是列入打击对象的。轻者行政拘留、没收非法所得,重者判处管制、劳动教养、有期徒刑等。

到 了1985年,情况有了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家统购统销政策有了松动。当年元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统购改为定购,统销也逐渐变成人们可以不用粮票买到议价粮了。

1985年起,粮食部门的工作人员就不再挨户发放粮票了,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粮食局统一制作的粮票代存卡,在居民购买粮食时,所用粮票直接从卡里扣除。此外,国营粮店开始有了议价粮出售。议价粮,与国家统一定价的平价粮不同,价格可按市场需求上下浮动。

随着居民手头积存的粮票越来越多,粮票渐渐有了新的作用。人们半公开地把它作为一种流通货币交易商品。

在种类繁多的粮票中,1955年由粮食部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是公认的"硬通货"。按照当时的规定,地方粮票只能在当地使用,如果出差或住院、探亲,要凭证明信到粮食管理部门兑换少量的全国通用粮票。

因为严格的发放制度,通用粮票在地下市场受到追捧。一斤通用粮票在黑市可以卖到两三毛。市场上还出现了用通用粮票换鸡蛋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等问题。

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地下交易越来越公开化,在一些自由市场内,用粮票换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除了商贩们青睐粮票,一些农民也选择用粮票交易。

80年代末期,农民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粮"。当口粮不够吃时,农民选择进城,用大米换取粗粮,或者用鸡蛋和农产品与城里人换粮票,以弥补口粮不足的问题。市场上曾出现三斤粮票换一斤鸡蛋,成为自由市场内的潜规则。

对此,国家粮食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下发通知严厉打击。在当时粮食部门有专车检查,查抄倒卖粮票和粮食的违法行为。

然而,国家的禁令与手段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随着农民粮食收成不断增加,更多的农民把目光投向城市。他们希望用手中的粮食换来更好的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粮票作为计划经济的标志性产物变得愈发另类,于是国家开始调研是否粮票退出市场问题了。

从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

至此,伴随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进入了收藏者的藏册。到了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上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粮票

全国粮票换多少人民币..

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发行了大量的粮票,包括全国的,还有各个省市地区都有发行,全国粮票价值不大,成套的也就十几块钱。 和其他收藏品一样,粮票的价值也是要看品相和存世量的,不过粮票这种有价证券,流通广,存世量大,当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不少,这是它跟邮票最大的不一样。我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粮票,种类繁多。只要它存世量大,价格就不会很高,特别是全国通用粮票,不是很值钱,现在市场上品相好的也就几元钱,其实粮票中比较有收藏价值的是一些军用粮票和早期发行的地方粮票,很少见,价格较高,一般的都是上百元。 在各地的粮票当中,海南粮票是最难找的,存世量也最少。海南最早的粮票为1954年发行的“海南行政公署粮票”。这种粮票连海南省粮食局都没有存档,太稀少。 而军用粮票也是比较稀少的品种,而且种类多,从1951年的“军用支粮证”到2000年,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和国家粮食局先后9次印刷、发行过不同版面的军用粮票,而且不光是粮票,还有面粉、大米、粗粮、马料等等,极具收藏价值,现在军用粮票上品大概都在5000元以上。 不过说实话,一般的粮票价格都不是很高,主要原因还是存世量太大。前些年我在武汉花了50元左右就买了上百枚粮票,主要原因还是前面说的,存世量太大,大部分粮票价格不是很高。

粮票价格大全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购粮凭证。1955年我国开始发行粮票,1993年粮票停止流通。粮票随后进入收藏市场,并立即成为广受追捧的收藏品。 1955年版全套5枚,面额分别为4两、半斤、1斤、3斤、5斤,参考价为每套90至120元。 1956年版全套2枚,面额分别为1斤、5斤,参考价为每套35元。 1957年版全套2枚,面额分别为3斤、5斤,市场参考价为每套40元。 1962年版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全套2枚,面额分别为1两、2两,市场参考价为每套650元至800元。 196X年版全国通用粮票,该套粮票发行于1960年至1962年之间,存世量仅10多套,全套6枚,面额分别为1两、2两、半斤、1斤、3斤、5斤,市场参考价为每套1200元到1400元。 1965年版全套5枚,面额分别为2两、半斤、1斤、3斤、5斤,市场参考价为每套17元至19元。 1966年版全套4枚,面额分别为半斤、1斤、3斤、5斤,市场参考价为每套1元。 1978年版全套5枚,面额分别为半斤、1斤、3斤、5斤、10斤,此套粮票未流通使用,市场参考价为每套280元至350元,其中,1斤、3斤、5斤粮票较常见,为每组12元至16元。 1982年版全套2枚,面额分别为3斤、5斤,此套粮票未流通使用,市场参考价为每套120元至150元。 参考资料:http://www.liangpiao.net/lp/Image/syxx/2007/200708111548.html
    推荐阅读
  • 邮币卡成为绘画艺术的新希望

    相比于传统的绘画作品,邮币卡可以通过邮寄、交易等方式更方便地流通于全球之间,使得绘画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欣赏和收藏。其次,邮币卡作为一种小型的艺术品,可以更容易地被大众接受和收藏。另外,邮币卡作为一种集邮形式,拥有更丰富的题材和创作方式。最后,邮币卡作为一种收藏品,具有较高的保值和升值潜力。综上所述,邮币卡作为一种集邮和钱币收藏形式,将绘画艺术与其结合,成为绘画艺术的新希望。

  • 邮币卡收藏标准解读如何识别高质量的收藏品

    同时,了解邮币卡的常见赝品特征和制造工艺也能帮助辨别真伪。选择较高品相评级的邮币卡能够获得更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通过参考市场上的历史交易记录和专业评估机构的行情报告,可以更好地评估邮币卡的价值和投资前景。

  • 邮币卡收藏心得分享个人邮币卡收藏的经验和故事

    我是一个邮币卡收藏爱好者,从小学时开始便对这门艺术感兴趣。当时,我被它的精美图案和印刷工艺所吸引,于是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和购买邮币卡。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在一家古玩店里发现了一张非常特别的邮币卡,它是一张RareStamp。通过他的分享,我更加了解到邮币卡收藏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更是一种传承和宣扬历史文化的方式。邮币卡收藏不仅需要耐心,也需要学会鉴别和评估。

  • 聚焦玉器收藏市场的动态与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玉器收藏市场出现了一系列的动态和趋势。由于稀缺性和珍贵性,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高端玉器成为投资者青睐的对象。在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高端玉器的价格一直呈现出上涨的趋势。最后,文化保护与传承成为玉器收藏市场的重要议题。政府和相关机构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玉器收藏市场的监管和保护,同时加强对相关文化知识和技艺的传承和培养。

  • 邮币卡收藏与市民文化素质提升的关系研究

    市民通过参与邮币卡收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本地区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

  • 玉器中的神话传说古老故事在瑰丽玉器中重现

    后羿的妻子嫦娥一不小心吞下了这颗仙草,随即起身飞向月亮,成为了月宫的仙子。后羿每年在中秋节的时候都会向月亮祈福,而人们则会在家中摆放玉兔和玉嫦娥的玩具,以此纪念嫦娥奔月的传说。伏羲和女娲是神话中的创世神,他们创造了天地万物。伏羲则教人类制作工具、种植粮食,并开创了文字。无论是雕刻的嫦娥奔月,还是刻有伏羲女娲故事的玉器,都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让人们感受到神话中的传奇和美丽。

  • 邮币卡类收藏大事件回顾这十次交易再次改变行业格局

    这是中国首次发行的金银纪念币,也是中国收藏界的一次重要里程碑。这也引起了对中国科技文化收藏的兴趣。这个事件标志着香港邮币卡行业向中国内地市场的渗透,对内地邮币卡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个系列的发行,引发了对中国生肖文化的新一轮热潮。

  • 玉器的音乐表演与舞台艺术

    玉器的音乐表演与舞台艺术是指利用玉器作为表演道具或舞台装置来展现音乐与舞蹈的艺术形式。玉器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艺术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象征着贵族身份和高雅文化的象征。它具有独特的材质、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音乐表演与舞台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玉器的光泽和色彩可以与灯光相结合,产生迷人的视觉效果,为舞台艺术带来独特的韵味。

  • 邮币卡类收藏品交易与拍卖行业趋势预测

    未来,收藏家和交易平台将更注重邮币卡的品质和真实性。但总体来说,随着邮币卡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收藏者群体的壮大,该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增长。

  • 识别邮币卡市场风险百度规范下的投资策略建议

    邮币卡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因此需要谨慎对待。